English

重整山河新愚公

1998-12-0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海军 我有话说

公元1998年10月7日,秋高气爽、碧空如洗。距本溪市35公里的小市镇同江峪村西柏坡上一派丰收的景象。水平梯田载着金色的水稻、层层叠叠涌到半山腰,向日葵荷着沉重的果实吃力地向乡亲们鞠躬,红红的苹果缀满枝头,五味子、野山参、龙胆紫绘成一幅立体的水墨画。

今天,本地的乡亲和远方客人,要在这里收获这片山坡有史以来第一茬稻谷、果蔬、药材……开万年第一镰。

谁又能想到,仅仅一年前的西柏坡是一处万代沉寂的荒芜之地,巨岩裸露、乱石连片……

谁是描绘这丰收图的丹青高手?

众人的目光聚向一位身材瘦削、脸上棱角分明、目光坚毅、眉宇间有一股豪气的男子汉,他就是有“造地大王”美誉的佟胜国。

佟国胜早在1990年维修三架岭隧道东侧公路时就相中了谷口正对公路的西柏坡。西柏坡位于山腹,群山环抱,小口大肚,呈簸箕形,土质、光照、水源等条件无可挑剔,但开发难度极大。西柏坡上,乱石纵横,深埋土中,牛大马大的石头不算大,乱石层深达4米。1997年他与同江峪村订了承包西柏坡及周围万亩山林70年的合同,并于10月在西柏坡开工。

佟胜国义无反顾地率领人马杀上了西柏坡,于天寒地冻之际向“乱石阵”开战。32只施工队伍、1000多人的开荒大军并肩奋战,造出了1100亩良田,而佟胜国的投入竟高达2000万元。

每亩地成本近2万元,比征地还贵,划算吗?面对疑问,佟胜国激动地说:“本溪八山一水一分田,耕地太宝贵了,能造出一亩良田,花多少钱都值!这些石头我们不搬,总有一天也得有人搬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,西柏坡将是我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无价财富。况且将来西柏坡生态农业基地建成后,产出的效益将十倍百倍于今天的投入。”

1978年,刚满20岁的佟胜国从本溪东部山区清河镇城西村走了出来,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战士。1980年初,带着对部队无限眷恋之情,佟胜国复员回到了家乡,此时的城西村,由于大山的封闭,仍然偏僻落后,山河依旧、贫穷依旧。佟胜国感到从来没有过的不安,回乡的当天下午,佟胜国找到了生产队长,谈了他想带领乡亲们到外面闯一闯的想法,当即得到了支持。

15载风雨,15个创业,1995年佟胜国率领的基建工程队已经发展到1500多人,起重机、装载机、挖掘机等机械施工设备20多台。集体和佟胜国个人都有了可观的积累。

1995年9月,佟胜国以租赁的方式包下了本溪县偏岭镇红光村的500亩洪涝灾害频繁的荒滩。1996年8月底,佟胜国率领500人治理了不毛之地赵家洼子。如今的赵家洼子,已有了新名字——“九龙水稻生产基地”。昔日的乱石滩已经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。并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“1997年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”。

1998年金秋,九龙水稻生产基地迎来了第二个丰收年,天高云淡,站在河堤上远远望去,纵横交错的水渠像银色的经纬线,把一望无际的稻田分割成整齐的网络,平整的田间作业路,镶着野花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,错落有致的鱼塘里,肥硕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,沉甸甸的稻穗弯腰向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致意,人们无不称赞:佟胜国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20世纪末中国农业开发的奇迹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